图为吴园梅在校准自制的直角尺。步杨星 摄
山花烂漫时,江南春意浓。4月9日清晨,和煦的阳光照进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车辆段检修库,照在整齐排列的客车车列上,也照亮了一个穿着藏青色工装女子的忙碌身影。她时而弯腰细致检查客车车下电源模块运行状况,时而认真观察单车检测技术流程,动作娴熟、目光如炬。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、江西省劳动模范、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现年47岁的南昌车辆段设备车间助理工程师吴园梅。
瘦瘦的身材,利索的马尾辫,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,吴园梅身上有着掩不住的麻利劲儿。参加铁路工作27年来,在车辆检修这个拼体力、拼智力的行业,她以铿锵有力的步伐,取得了骄人的业绩。
从“小钳工”到“多面手”,她打拼成为“女状元”
1998年,中国铁路迎来第二次大提速,蓝白涂装、英姿飒爽的“蓝皮车”(25K型客车)驰骋大江南北,车上各类电气设施一应俱全,成为当时旅客出行选择的“新宠”。为保障空调、电茶炉等列车服务设施品质,南昌车辆段成立空调车间,专修列车电气设备。刚从铁路技校毕业的吴园梅来到了这个车间,成了一名电机钳工。
年纪轻轻的她虽然青涩,但对这份工作却有着成熟的思考:“每一次维修,都是一份安全的守护,让旅客平安舒适,就是自己工作的意义。”
刚参加工作时,吴园梅本以为凭着一腔热情就能把工作干好,结果现实却毫不客气地给了她一个“教训”。一天,吴园梅所在班组负责检查暑运期间客车电气设备,她主动要求前往狭窄的顶棚隔层,抵近查看温水箱故障。由于经验不足,吴园梅忽视了故障温水箱仍处于带电状态,加之顶棚光线昏暗,她伸手进去检查时,不小心触碰到了水箱底部的浮球电源接线柱。电流猝然击中指尖,吴园梅的手指被结结实实地“咬”了一口。痛在手上、记在心里,自此,她开始较劲儿钻研业务,将“安全”二字深深刻进骨子里。
在学习中感悟,在工作中进取,这句话在吴园梅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。虽然工班工作繁杂,但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,一定要“干出样子”。客车车辆的板卡芯片坏了,她主动去修;“难啃”的软件编程,她也主动尝试探究。为丰富理论知识,她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,对着几千道理论题,利用点滴时间强化记忆;为提升处理能力,她主动向老师傅学习经验;为练好实践技能,她不知疲倦地车上车下来回奔波、认真演练,任由汗水浸透工装……在一次次磨砺中,吴园梅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。
十年寒暑,吴园梅的主攻业务从车上转到车下,她也从一名“电气小白”成长为精通25K、25G、25T等全系车型检修方法的“全能高手”。2008年,在南昌车辆段举办的技能竞赛中,吴园梅以优异成绩获得车辆电工项目女子组第一名。2013年,在南昌铁路职业技能竞赛中,她经过层层考验,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快、准、稳的实作手法力压群雄,在5个单项比赛中拔得头筹,成为全局车辆系统首个“女状元”。
从“整件换”到“自己修”,她领军创新成果丰
吴园梅所在的电气班组是车间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班组,这些年,经她检修的客车从未发生过责任事故。2015年11月,南昌车辆段党委创立“电气攻关小组”党内品牌,指定她这位“状元”挑头,务必实现客车检修技术创新,适应供车需求。
在配属车型繁多的客车检修区域创新攻关,选题很关键。普通客车车型种类很多,除了25B、25G、25K、25T四大类,还有数十个小类;与此同时,随着全路车辆逐渐统一型号,许多老旧型号的客车车下电源模块面临停产停供。
越是困难,越要挑战!吴园梅把目光瞄准了当时配属最多、技术最难的客车车下电源模块,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技校出身的她一头扎进各类元件手册、技术参数中,自学微型电子元件和PLC电路控制,对电路数据、波形、逻辑进行摸索,一遍遍读记、实践、总结,目标就是将车下电源的检修标准从换件修提升为板件修,乃至芯片级维修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努力,她和同事们终于熟练掌握了各种型号板卡的维修技巧和方法,成功把恒温烙铁的波浪焊技术有效运用到芯片焊接中,车下电源主控板修复率从零跃升至95%。
随着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,车辆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也在逐年提升。为进一步提升“电气攻关小组”党内品牌的工作水平,2019年,南昌车辆段成立“精益创新工作室”,由吴园梅牵头带领段里几名技术能手,专职做好技术保障、创新创效等工作。
“那年,CRH2A统型动车组在我们这儿上线,虽然全国产化后我们掌握了不少配件的维修技术,但动车组司机使用的人机交互平台——MON信息显示器维修难度仍然较大、成本较高。”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这类液晶屏时,吴园梅仍记忆犹新。她坦言,那时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又着实按捺不住心里那股跃跃欲试的冲动:这种关键设备,要是自己能弄懂、会修,那该是多么好的事啊!于是,吴园梅下定决心拼一把,接下这个“跨界”维修的攻关任务。
要开展这一技术攻关,首先要弄明白每个元器件的分布走向,画出线路图。吴园梅带领工作室的同事们一心投入到MON信息显示器的研究中。为了彻底弄清内部结构、控制电路、运行原理等,在段里支持下,他们申购了高清电子显微镜,让故障缺损直观呈现眼前。经过半年努力,他们成功实现了MON信息显示器芯片级维修。
技术突破没有捷径,吴园梅带领团队不断尝试、永不言弃。多年来,她带领团队搭建“客车Lonworks网络综合试验台”,有效解决了控制板上车试验工序繁琐、库内检修难以复现列车实际运行情况等问题,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。由她带领或指导团队创作的“AGV背负式多轴拧紧智能装配工作站”“压力容器安全阀免登高手动排放控制装置”等7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完成创新成果21项,累计节支创效3000余万元。
从“一个人”到“一群人”,她精心浇灌满园春
近年来,随着一批批青年职工走上铁路工作岗位,南昌车辆段决定用吴园梅这个劳模做榜样和伯乐,让她培养好年轻力量,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。“从小我就挺想当老师的,现在也算实现心愿了。”接下重任的吴园梅笑着说。
“这么多年,吴园梅遇问题困难从不服软认输。从电气组工长到劳模工作室的领头人,她是好榜样,也凭实力证明是好教头。”设备车间党总支书记王彦对吴园梅的能力非常认可。
本着“因地制宜”“因材施教”,吴园梅根据车间人员的岗位分布、年龄结构、技能等级制订培训计划,定期组织授课,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000余课时;她参与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20多个,由浅至深讲解典型故障产生原因、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法。她将多年来客车电气维修操作中的“独门秘籍”归纳整理成20项要点,编制各类培训教材和培训课件。她把培训课堂从电子屏幕搬到客车车厢里,以“做给大家看、带着大家干”的方式,亲身示范、心手相传。
2013年,刚参加工作的孙龙权被分配到了吴园梅所在的电气组。“刚到班组的时候,吴姐就让我好好学习业务,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。”谈到自己的师傅,孙龙权说,“对我而言,吴姐既是好老师,又是好大姐。正是有了她的关心和帮助,我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。”2015年,孙龙权成功获得南昌局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车辆电工全能第一名,并逐步从工人技师迅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。
在吴园梅的言传身教下,南昌车辆段青年人才队伍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升。她所带的徒弟中,有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,有人捧回了火车头奖章,一批批业务“达人”竞相涌现。吴园梅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、全路技术能手10人、省级技术能手3人、省级劳模2人、火车头奖章获得者3人,高级技师、技师和高级工113人。至今,吴园梅孜孜以求的是,将更多的年轻人带出来。“让他们比我更能干。”她说。
初心不改香如故。如今的吴园梅,依旧爱穿着一身藏蓝色的工装。这身工装承载了她的职业自豪和敬业匠心,也是她一路生花绽芬芳的质朴见证。
榜样档案
吴园梅
中共党员,现任南昌车辆段设备车间助理工程师,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、江西省劳动模范、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。
采访手记
初心不改香如故
学生时代,吴园梅在铁路技校上实作课时,自己动手加工出鸭嘴锤头、直角钢尺、钳工画规“三件宝”,展现了技术与力量的有机结合。老师夸赞,“大多数同学没她这手艺”。
入路之后,干客车车辆检修,吴园梅靠自身努力展现实力,体力活不减分量,技术活更加细致,瘦小的她在大家心里也渐渐“高大”起来。
铁路在发展,装备在迭代。时光匆匆,她的“三件宝”由作业工具变为了盒中的藏品,她的新追求也由“比肩强者”变成了当“领头羊”。
正因为这样的执着,吴园梅才会有挑灯夜读技术书、围车挥汗“捉”问题的故事,才成就了在赛场战胜一众顶尖高手、在段里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佳话。她用27年的坚持阐述了一个道理:年华不虚度,奋斗必有成。